b333d

转 风景写生的色彩把握——ABH写生法

suisijing:

  

风景写生的色彩把握——ABH写生法

文 李天基

    风景写生对于专业画家是必修课,对于从事相关学科的人也具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大自然是最伟大的美育导师和最好的美育课堂!她对培养人的审美情怀,捕捉丰富的色彩是不可替代的途径,而写生风景画的激情感、现场感更具无穷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的万种风情和斑澜色彩时,又会感到困惑,该如休把握手中的彩笔,绘出美丽的画图呢?许多年来,我总是一边写生、一边思索,希望找到一种便于操作的方法和易于讲解的语言。当这个方法初步找到之后又不断地验证。今天,借此机会把它献给朋友们,这就是ABH写生法。
    当我们外出写生,打开画箱或画夹,面前总会展现异彩纷呈、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也会多少有些手足无措之感。但只要加以归纳便会发现,无论景致多么纷繁,却无一例外的都被包含在五个基本面之中(见ABIH写生法示意图)即①A1B1天平面、②A2B2地平面、③h1近立面、④h2中立面,⑤h3远立面,这两平三立的五个基本面构成了景物的结构、空间与色彩关系,写生画的目的正是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
    作为三维的视觉艺术的写生画,除了内函,其外在语言则是形、色、光。写生画中的形,往往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是形与形的关系,严格地讲是素描关系,所以,画好写生画的前提之一,仍然是素描基础。然而素描并不等于色彩,因为唯有色彩才具有冷与暖的不同属性以及千差万别的不同色相色阶,而大自然中所蕴藏的色彩是无以伦比的丰富。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只叶片草,无不展示出瑰丽与辉煌,加之光线的映衬,变化多端,真是妙不可言
    既然风光无限,是否能顺利地移置到画面中来?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有三种情况常会发生:首先,示意图中的画家,往往把h1后移至h2上;h3又被前移至h2上,这样AB之间的距离被缩短,空间关系拉不开、形体出不来等等,我们暂称为“无序”。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素描上的原因,也有色彩上的原因。
    第二种情况,让我们看看色彩变化,尤其是色彩属性上的变化:一般情况,除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就其环境色而言,天光是冷色的来源;日光及地面反射光是暖色的来源,由于透视作用,它们均由h1至h3是呈递减变化状态(如图所示),即h1强, h2中强,h3弱。以天空为例(假设为晴),h1上方会更兰、更冷;h2上方渐变为较兰、较冷;h3上方则微兰微紫、似冷似暖。地面上h1暗部的阴影也随天空的冷色递减有着相应的变化。而地面受光部分的暖色亦然;h1暖,h2较暖,h3似暖似冷。一旦我们忽视或颠倒了这种递减关系,就会导致黑白化或色彩混乱。比如以为天空越远越冷(变为冷色递增),这时A1B1的距离就出不来,天就远不过去,地面的阴影出现这种情况时,A2B2的距离同样出不来,地也退不过去。云彩的情况同样:近云是白,很白;而中云则带微灰白,远云则带微灰微紫的白,这样,云彩之间才能产生空间感。试想,一幅没有空间的写生画会是很难看的。我们且叫它“无色”。
    第三种情况是对于光的运用,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的经典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大师们对光的重视,特别是在印象派之后的作品对外光的运用达到了灿烂夺目的地步!由于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成果,使后辈们往往试图用照像来赶超他们。然而事实证明,照像机的感光系统与人的感光系统并不能互相替代。人对于光的吸纳有生理与心理效应,它虽然不如机械吸纳那么全面—包罗万象,一览无余,但却含情脉脉,而这些又是绘画性的内核,是绘画的独特语言,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被别种语言所取代。但是,写生与摄影不同,前者是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进行,后者是在一瞬间完成。所谓单位时间、无非是1/2小时、1小时、2小时,再长则无法继续,单位时间内光的变化已经显现,因此写生者必须在莫测中求有测才行,必须赋于画面某种光感:强光、弱光、朝霞、晚霞……从而使每张写生作品不雷同,都具有生命力,倘若对光无动于衷,无视它的存在,不论何时何地,总以某种习惯色来处理光的强度,以至与描绘之景南辕北辙,这种写生画我们权说是“无光”。
    以上三无—无序、无色、无光在运用ABH写生法中,一般都能很快克服。当然,客观景物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三个H只是一种概括,当这种关系确立之后,应尽可能回到景物本身的多样性中去。而且,在掌握“必然”之后,一定是“自由”的到来,不仅能做到客观的再观,同时也力求主观的渲泻。
    写生时的方法有了,步骤也很重要,ABH写生法分为三步走:
    首先,第一步是色彩捕捉阶段:以最快的速度将五个基本面的大块色摆上去。一般说来,这是个感性阶段,很情绪化,但基于有了五个大面的概念,则会快而不乱,从而保证写生时不怠慢大自然的恩赐,可以尽情地放,笔触也尽量大些。随之而来的是进入眼帘的那些美好色彩很快以ABH形式铺满画面。对许多作者来说,都是在怦怦的心跳声中很快走完这一步的,
    第二步是刻划阶段,随着冲动的消退,铺色的完成,必须进入理性分析和客观比较阶段,对五大面的色彩递减作进一步的验证,调整某些不适当的关系,使之合谐地融为一体,这一步工作是较细致精微的,理性特征明显。
    第三步是整理,也是一种超越阶段。如果说第一步使我们进入画境,第二步是在画境中留连,第三步则是回归到原来的位置,进行反思。前两步只是寻找到词汇,拟好了题纲,而这一步则是真正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时,一幅完成意义上的作品才会出现,这是对冲动的回报,是对分析的总结,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完整的表达方式。
    这样,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会画出无愧于美好风光的画图来。以上仅是一管之见,热切盼望同行们,同学们的指正。谢谢!

 

评论

热度(1)